发布时间:2025-08-11 15:14:00 来源:淄博文明网
编者按: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为集中展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免费下载伟德app和“文明山东”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出“德润齐鲁·全国文明城市”“德润齐鲁·全国文明村镇”“德润齐鲁·全国文明单位”“德润齐鲁·全国文明校园”“德润齐鲁·全国文明家庭”“德润齐鲁·道德模范”等系列报道,在全社会树立见贤思齐、争做模范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擦亮“新时代美德山东”品牌,为“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文明花开 满城芬芳
初夏的微风轻拂大地,踏入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宽阔整洁、一尘不染的道路延伸向远方,一户户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雅致的庭院中繁花似锦,生机盎然。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居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乡村文明新风尚在这里尽情流淌,扑面而来。近年来,朱台镇将文明镇创建视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紧紧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严格按照“有阵地、有人才、有队伍、有活动、有成效”的“五有”标准,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如今,文明之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绚丽绽放、香气四溢。
移风易俗浸润群众心田
“乡村振兴政策好,朱台百姓干劲高,共同富裕不是梦,真妙!”在罗家村文化广场,村民们自编自演的三句半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接地气的表演形式,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欢声笑语回荡在广场上空。而这样精彩的宣讲活动,在朱台镇的各个村庄早已成为常态。2023年以来,朱台镇打造了“理响朱台”宣讲品牌,立足基层党员、青少年、农民等需求,组建了6支宣讲队。宣讲员们摒弃枯燥的说教,用亲切的方言土语、朗朗上口的戏剧快板等形式,将党的声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村民,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基层落地生根。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和厚重底色,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朱台镇始终秉持“破旧俗、树新风、扶正气、立规矩”的理念,目前,全镇33个村都量身定制了“红十条”村规民约,推广白事简办“八建议八提倡”,建成公益性公墓30处、文明积分超市30余家。

建立2处新时代美德健康示范基地,评选出1710名“身边好人”和1600余户“美在家庭”标兵,还培育出全国劳动模范、“山东好人”等众多先进个人。这些身边的榜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人事迹,以小见大,向村民们传递着正能量,讲述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朱台镇以全国文明镇创建为契机,统筹规划、分类施策,积极开展文明村创建工作。目前,全镇已拥有省级文明村3个、市级文明村7个。同时,探索打造乡村文化振兴“头雁”村5个、“强雁”村9个、“雏雁”村19个,充分调动基层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的软实力和坚实的硬支撑。
以孝治村促进乡风文明
临近中午,西单村的食堂里飘出阵阵饭菜香。工作人员忙碌地摆放着热气腾腾的菜肴和粥品,等候老人们前来用餐。随着老人们陆续抵达食堂,他们围坐在餐桌旁,一边享用午餐一边闲聊家常,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氛围温馨和谐。
“孩子们都在城里工作,离得远回家少,家里就我和老伴,以前吃饭能凑合一顿是一顿。但现在不一样了,咱食堂一天管三顿,早上有鸡蛋和牛奶,午餐和晚餐荤素搭配,吃得特别好!”正在就餐的单方同老人满意地说。用餐结束后,老人使用麸皮擦净,随后沾满油水的麸皮进入农场成为饲料,冲洗用水进入厌氧发酵池发酵后成为水肥,整个链条只有资源没有垃圾。 中午11点半,西单村工作人员高桂芹在西单小学门口举着小旗子,正等着接孩子们回村吃饭。得益于村里创建的“向日葵”为小志愿服务项目,食堂为在本村上学的孩子们提供免费午餐。“中午孩子放学不用接送,村里的食堂还管饭,我们在外面打工很放心。”村民单爱兰笑着告诉记者。“一老一小”错峰用餐模式,让吃饭变得简单而幸福。
就餐问题解决了,西单村又关注起老人的住宿问题。西单村负责人单保军告诉记者,他们建立了鹤童康乐生态养生院,为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提供免费住宿。“每位老人都有独立的房间,我们还要求他们的子女每周至少有两天的陪床时间,所以每个房间配备了两张床。”单保军说,这一举措不仅切实解决了老人的住宿难题,更传承和弘扬了“以孝治村”的优良传统,让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在村里蔚然成风。
“我们还是‘时间储蓄银行’的试点村,60—80岁老人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卫生清理、生活照料等志愿服务,服务时长存入‘时间账户’,待其步入高龄后可兑换相应服务。”单保军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时间储蓄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已累计惠及800余人,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这种创新的养老模式,让村里的老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关爱和温暖,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
文明之风推动全面发展
在朱台镇王营村的厨房设备产业园里,王学勇的厂房正在火热建设。作为一名来自江苏的创业者,这里早已成为他兴业宜居的第二故乡。

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王学勇陆续租下七八个厂房,公司年产值也逼近1亿元。“镇上规划了产业园,村里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找到我,说可以在产业园里自己建厂房。”听到这个好消息,王学勇毫不犹豫地租下了现在的场地。“我们的订单越来越多,这里有1万多平方米,这下我就能安心扩大生产了。”王学勇满怀信心地表示,下一步,他打算对公司设备进行全面升级,引进智能化机器,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吸引了众多像王学勇这样的创业者前来投资兴业。2024年,朱台镇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94.6亿元,同比增长7%,税收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3.72%,实现了三年连续增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从农业强镇到产业强镇,再到全国文明镇,朱台镇的蝶变印证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向奔赴”的力量。

在这里,文明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朱台镇用实际行动证明,文明村镇的建设已然成为推动镇域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 47平方公里辖区繁荣兴盛,33个行政村风景靓丽,3.6万人民安居乐业……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朱台镇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为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朱台镇的故事仍在继续。在这里,时时讲文明、处处崇道德、事事见和谐,文明的花朵尽情绽放,散发着满城芬芳,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