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4 14:51:00 来源:免费下载伟德app
编者按: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为集中展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免费下载伟德app和“文明山东”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出“德润齐鲁·全国文明城市”“德润齐鲁·全国文明村镇”“德润齐鲁·全国文明单位”“德润齐鲁·全国文明校园”“德润齐鲁·全国文明家庭”“德润齐鲁·道德模范”等系列报道,在全社会树立见贤思齐、争做模范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擦亮“新时代美德山东”品牌,为“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肥城市边院镇:美德为笔 实践为墨 民生为纸
美德星光引领风尚,文明实践活动花开遍地,民生温度情暖桑榆。近日,泰山南麓、汶水之滨的肥城市边院镇荣膺“全国文明镇”称号。这片120平方公里的沃土上,8.1万居民以德治文化为灵魂、文明实践为根基、民生温度为准绳,共同绘就了内外兼修的文明乡村新画卷。

美德为笔 书写文明乡风路
“这家‘面子十足’拉面馆的老板和老板娘人很好,能坚持8年给有需要的人送上拉面,很让人感动,这不我们这些熟客也带孩子来支持支持。”在边院镇的这家拉面馆,整面墙上贴满写有捐助者名字的便签。困难群众撕下一张,即可免费享用一碗拉面。节假日,老板更是风雨无阻地上门为镇上的孤寡老人送去热腾腾的拉面,至今已送出爱心面一万余碗。人们闻讯而来奉献爱心,面馆里温情涌动。这是山东最美志愿者宋慧东发起的“墙上拉面·与爱同行”文明实践项目温暖人心的缩影。
身边的榜样最具感召力,边院镇深耕“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每年累计选树120余名道德标杆,美德已成为融入血脉的乡风传承:从20年前,“鲜花送文明”活动中,徐庙村村民捐建德山路、昌海桥,到如今张桥村村医赵丽,25载守护村民健康,7年参与30余场公益帮扶,以仁心诠释“泰安好人”担当;过村中学教师、“中国好人”马成东,强忍脊柱剧痛坚守讲台三十载,撑起乡村教育脊梁;后黄村村民许富顺,见义勇为扑救农用三轮车火灾,守护群众财产安全……他们的星光,为乡野点亮崇德向善的明灯。
移风易俗的清风吹拂阡陌,方言宣讲团年均50余场活动将“喜事新办、白事简办”送入民心,大海子村“族长工作队”借“六尺巷”智慧化解纠纷100余起;5支艺术团、256名文艺骨干自导自演《彩礼新风》等作品,通过“四季村晚”“蒲公英影院”年惠及群众5万人次,让文明新风如汶水长流,浸润群众心田。
实践为墨 浸染和谐新画卷
官庄村文明实践站里,从幸福食堂吃完饭的李大爷走进养老服务中心,和正在下棋的老友打过招呼,惬意地坐进电动按摩椅听戏曲,等待每月一次的健康义诊,中心里洋溢着温馨祥和。

与之呼应的森辉庄园文明实践基地,则充满蓬勃朝气。这个占地300余亩的综合性研学教育基地,巧妙融合农耕文明传承、乡土生活体验与劳动教育实践。孩子们化身“小农夫”,体验植物拓染、陶艺制作、古法石磨,在果园采摘,在篝火晚会展示才艺,于欢声笑语中感知“粒粒皆辛苦”。基地免费开放并精准设计沉浸式活动,年均接待学生超3万人次。“在森辉,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激发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的热忱。”基地负责人介绍道。肥城首个党支部纪念馆内,红色故事会则点燃青少年的信仰之火。边院镇以阵地建设为基,将官庄村实践站、森辉庄园基地与肥城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有机串联,打造“孝老耕读”文明实践示范片。
在核心示范片引领下,特色站点如众星拱月:徐庙村实践站打造“追梦艺术团”,原创豫剧唱响移风易俗,累计放映公益电影百余场;大海子村实践站依托家风家训馆,开展“族长调解+解忧长廊”善治实践,化解纠纷100余起;凤凰村实践站立足民族融合,构建“讲评帮乐庆”多元宣讲体系,年均开展活动50余场,选树典型22人,帮扶群众20余人,成为回汉同心、守望相助的“和美家园”。
以示范片为核心、特色站点为节点,边院镇以点串链、以链带面,织密80个站点的文明实践网络。并创新“点单式”服务,群众按需“点课”,站点精准“派单”,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汇演2000余场,服务精准送达群众身边。

民生为纸 铺展幸福生活路
文明的厚度离不开产业的筋骨与民生的温度。边院镇依托得天独厚的盐穴资源,聚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盐穴储能产业高地,国际首个商业化运行的1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稳定运营并进入省电力现货交易市场,创下六项世界之最的中储国能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成功并网发电,连同多个在建百兆瓦级项目,未来总装机规模将达3480MW,构建起集制盐建穴、盐穴储能、多元储能、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澎湃绿能驱动乡村振兴。特色农业品牌同样耀眼,北部山区1436亩蓝莓园硕果累累,年育苗515万株;韩庄头豆腐皮、雨山核桃等名优特产香飘四方,7个“省乡土产业名品村”熠熠生辉;万亩高标准智慧农业示范区,正全力打造汶阳田“泰山粮仓”新标杆。坚实的产业基础,为文明创建注入了源头活水。

文明创建的落脚点在于惠及全民,边院镇尤其聚焦“一老一小”精准发力。高标准建成的官庄新村、济河村、亓庄村等幸福食堂和社区养老服务站中,“三菜一汤3块钱”让老人赞不绝口;食堂更创新提供“白事简办”场地服务,引领“厚养礼葬”新风尚;重阳节百位老人欢聚一堂品佳肴、看节目的场景,成为民生温度的生动写照。80个农家书屋托举儿童梦想;在“青青学堂”“五点半书吧”“周末课堂”,290名文明实践志愿者为儿童成长护航,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的温情网络。
幸福生活的基石离不开人居环境的蝶变。41.1公里“四好农村路”贯通沃野,1.5万平方米巷道硬化直抵家门,1000余盏太阳能路灯点亮归途。8个县级美丽乡村、4518户美丽庭院如雨后春笋,实现“沟渠清澈、庭院雅致”。从舌尖温暖到脚下坦途,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正是丈量群众幸福的最真实标尺。
从官庄的孝老温情到森辉的耕读传承,从盐穴储能的澎湃绿能到蓝莓产业的盎然生机,从“墙上拉面”的爱心传递到道德星光的璀璨闪耀,荣膺“全国文明镇”的边院镇,正将这份荣誉化作新起点,把孝老耕读的文化基因、产业民生的共富实践、向善向美的乡风浸润,熔铸成驱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动能,在汶水之滨奋力铺展更加璀璨夺目的文明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