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9 15:23:00 来源:免费下载伟德app
编者按: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和全省精神文明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为集中展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文明山东”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出“德润齐鲁·全国文明家庭”“德润齐鲁·全国文明城市”“德润齐鲁·全国文明村镇”“德润齐鲁·全国文明校园”“德润齐鲁·全国文明单位”“德润齐鲁·道德模范”等系列报道,在全社会树立见贤思齐、争做模范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擦亮“新时代美德山东”品牌,为“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德言传家风 文明润社区

在济宁市兖州区息马地社区,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以善行作桥传递温暖,用行动诠释文明家风,让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如春风般在社区蔓延。每一次俯身帮扶都是文明的注脚,每一场志愿活动皆为家风的延展,这就是孙法泉家庭,一个用爱与责任书写文明篇章的全国文明家庭。
孝老爱亲:传承千年美德
“祖德厚而家运顺,门风正则子孙贤。”这句挂在孙法泉家中的家训,早已融入全家人的血脉。数年前,孙法泉的双亲同时患病卧床,他与妻子毅然承担起全天候照料的责任。三年间,夫妇二人每日为老人做康复训练、定时换洗被褥、精心准备餐食,用无微不至的关怀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真谛。
这份孝心化作最生动的教材,滋养着子女的成长之路。儿子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多次获评先进个人;儿媳凭借优异表现斩获国家及省级荣誉;孙子孙女更是在品德修养上表现突出,双双荣获山东省“德耀齐鲁”道德小公民称号,孙女还被评为济宁市“五四青年标兵”。如今,孙法泉常带着孙子孙女走进社区老人家中,为高龄老人读报、打扫卫生,让“孝自己的父母是小爱,孝天下的老人是大爱”的理念在实践中传承。

孙法泉夫妇与孙子一起写书法
助人为乐:践行文明精神
“社区是个大家庭,帮助邻里就是帮助自己。”这是孙法泉家庭的共识。作为社区党委副书记,孙法泉有一本“民情日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辖区群众的生活难题、急难愁盼和特殊需求——这是他服务社区的“指南针”。居民家中下水道堵塞,他免费维修;老人患病,他带头捐款送关怀,用“能减少一点病痛就好”的朴素善意,给予他人温暖。
家人的支持让这份奉献更有力量:儿子代替忙碌的父亲探望生病邻居,儿媳主动参与社区老人节活动筹备,孙子孙女则发挥自身特长,教授社区儿童书法知识,一家人用行动诠释着“助人为乐”的文明内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如春雨润物般渗透每个角落。
移风易俗:引领文明风尚
孙法泉一家更是倡导文明新风的“带头人”。2010年,孙法泉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事办理公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母亲去世时,他说服家人取消乐队、简化流程,将节省的费用捐给社区老年协会;面对居民计划大操大办婚礼的情况,他多次上门沟通,为新人节省婚礼开支。
家人的支持是他最坚强的后盾。儿子儿媳主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简办家庭聚会;孙子孙女参与编排移风易俗主题文艺节目。在他们的带动下,“以俭养德”成为居民共识。
文化传承:凝聚社区温情
“助人为乐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全家人的责任。”孙法泉常说。每到春节前夕,孙法泉家庭的书法桌前总会围满居民——擅长书法的孙子、孙女兄妹俩,正挥毫泼墨为邻里免费书写春联。在写春联活动中,全家分工明确:孙法泉负责对接社区场地、通知居民;妻子准备热水和点心,照顾排队的老人;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每年春节前都会提前回来帮忙搬运桌椅;儿媳则用手机记录下温馨瞬间,分享到社区群里带动更多人参与。
一家人用笔墨搭建起邻里沟通的桥梁,让“助人为乐”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触摸的温暖。正如孙法泉所说:“一副春联虽小,却能传递家风温度,凝聚社区温情。我们会一直写下去,让文明之花在社区常开不败。”
这份以家庭为圆心、以文化为半径的文明实践,在社区悄然蔓延,滋养出和谐美好的邻里新风。孙法泉家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国文明家庭的深刻内涵,树立了良好的家庭榜样。
(供稿:济宁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