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婚礼不卷,幸福不减

发布时间:2025-09-28 16:22:00    来源:潍坊文明网


在潍坊,婚礼这场人生大戏,正悄悄褪去繁复的衣裳。

有人放弃“豪车列队+奢华宴席”的固定公式,用一场集体婚礼代替繁琐礼仪;有人骑着公共自行车接亲,把婚礼办成热闹的“骑行派对”;有人干脆取消堵门环节,亲友捧着鲜花送祝福,一句“要幸福啊”比红包更暖人心;还有人索性不要彩礼、不摆排场,只收祝福不收礼金,让婚姻回归两个人的心意。

形式在变,心意不变。当这些选择渐渐汇成潮流,潍坊的新人们用行动传递着某种共鸣:婚礼可以很简单,但幸福不能打折;仪式可以不豪华,但意义必须饱满。

婚礼不卷,幸福不减

“没有婚车、不请婚庆、徒步接亲,这场婚礼既省心又暖心!”说起自己的婚礼,潍坊坊子工业发展区涌泉村的“90后”新人王俊峰、何井兰满是笑意。他们没有遵循“三金首饰、豪车迎亲”的老规矩,而是选择用最朴素的方式迎接婚姻。“结婚不是炫富,两个人好好过日子才是关键。”何井兰的话,道出了不少潍坊年轻人的心声。

家人朋友们手持鲜花,依次为新人送上“一路生花”的祝福

新郎王子钰骑着三轮“小电驴”迎接新娘

这样的“轻量婚礼”,在潍坊早已不是个例。在潍坊诸城,新郎丁希庆接亲时,女方家没有设下“红包关卡”,取而代之的是家人朋友手持鲜花的接力祝福,寓意“一路生花”;在潍坊安丘,新郎邹杰明和新娘李梦竹坐着装扮一新的公交车接亲,车厢里亲友们合唱欢歌,合影笑声不断,这种温馨的迎亲方式,花费仅为传统婚礼的零头;在潍坊青州,新郎王子钰骑着三轮电动车,带着骑共享电单车的伴郎团去迎亲,沿途路人纷纷驻足祝福,这场“千元婚礼”还被当地居民津津乐道了许久。

过去,“大操大办、互相攀比”曾让不少家庭倍感压力,一场婚礼下来,不仅掏空积蓄,还让新人沦为“收份子钱的工具人”。而现在,潍坊年轻人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种束缚,正如一对新人所说,“大家吃得开心、聊得自在,比硬撑排场更有意义。”

新式甜蜜,拒绝俗套

潍坊的婚礼“变形记”,离不开当地对文明婚俗的持续推动。近年来,潍坊从政策引导到活动落地,全方位为新人“减负”,让文明婚俗深入人心。

潍坊市奎文门景区打造“花见良缘”“爱见红心”等网红打卡点

每逢“520”“七夕”等登记热门日,潍坊各县市区的婚姻登记中心都会“为爱加班”,不仅提供高效的登记服务,还策划了丰富的特色活动。潍坊昌乐县举办集体婚礼,二十对新人在亲友和市民的祝福中携手宣誓;潍坊奎文、潍坊寒亭等地将非遗体验、户外颁证融入婚礼环节,让新人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种下文明婚俗的种子;潍坊寿光、潍坊昌邑等地走访金婚家庭,分享婚姻故事,用“白头偕老”的温暖画面,传递“相守与责任”的婚姻本质。

我们的婚礼,自己定义

在潍坊,文明婚俗已不再是“政府要求”,而是变成了年轻人的“主动选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婚礼的核心是“两个人的幸福”,而非“别人眼中的面子”。

曾有人担心,简化婚礼会让仪式感打折,但潍坊给出了答案。潍坊昌乐县集体婚礼上,新人交换的织锦婚书,比钻戒更显真挚;潍坊青州市电动车迎亲队里,亲友们一路的欢歌,比豪车列队更热闹;潍坊安丘市公交婚车里,新人与亲友团分享的喜糖,让每一声祝福比礼炮更响彻心扉。这些“反仪式感的仪式感”,证明了幸福从不依赖于物质堆砌,真诚的情感才是最好的“婚礼道具”。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陈伟曾说:“婚礼形式的变化,背后是社会个体化趋势的体现,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自身情绪,彰显个体价值。”在潍坊,这种趋势还伴随着文明的传递,当一对新人选择徒步接亲,邻居会主动出门祝福;当一场集体婚礼举办,市民会驻足鼓掌。文明婚俗不再是孤立的“个人选择”,而是成为了整个城市的共同追求。

最好的婚礼,不是有多盛大,而是多年后想起,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真诚与温暖。随着文明婚俗的持续深化,更多潍坊年轻人在“我的婚礼我做主”中,收获简单而纯粹的幸福,让这座城市的爱情故事,始终充满文明的温度。

  • 公众号

文明山东公众号
返回顶部
Baidu
bv1946伟德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