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8 15:47:00 来源:威海文明网
近年来,威海市环翠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决策部署,以基层群众需求为工作导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积极探索文化社区建设新路径,融合各领域文化资源巩固文化阵地发展成果,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服务精准化水平,创新文化服务理念,构建起“以文化人、以文赋能、以文惠民”的文化社区建设新格局。
延伸文化阵地发展触角,以文化人实现全覆盖
环翠区结合文化社区建设的实际,统筹空间布局与功能融合,在竹岛街道因地制宜创建“红色基因传承、传统文化浸润、全龄服务覆盖”的文化阵地服务体系,实现“阵地建在身边、服务触手可及”的文化发展目标。
在观海社区,环翠区以“初心1932”红色印迹馆为链接,汇聚多方力量构建“宣讲+展演+体验”红色教育阵地,结合重大节日以及重要时间节点,组织社区居民、学生、退役军人、老党员等开展党史故事宣讲、红色情景剧展演、红色文化汇演等文化活动,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激发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爱党爱国的情怀。
非遗阵地筑基,社区联合吉呈轩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以发掘辖区非遗项目为切入点,携手非遗传承人共同打造“非遗体验一条街”,开展非遗集市、非遗体验进社区等活动80余场,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街道青少年研学基地的影响力,探索“非遗+研学”的文化体验新方向,将青少年研学纳入文化社区建设之中,开设“非遗手作课堂”“非遗手工工坊”等非遗体验项目,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非遗研学100余场,惠及青少年5000余人;依托红叶谷秋色赋艺术馆,年均举办未成年人艺术展4场,开展国画、书法培训20期,服务儿童1000余人次。
全龄阵地提升,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主阵地作用,盘活社区闲置空间和闲置资源,环翠区以社区运营为支撑点,链接社会资源为群众开展文化体验项目,让文化服务成为社区新风尚。仅竹岛街道,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文化需求,开展60余个运营服务项目,并积极探索实行“错峰项目”模式。在日间,围绕“老有所乐”开展舞蹈、器乐等活动,满足老年群体活动需求;在傍晚,围绕“少有所乐”开设“青年夜校”等项目,满足青年群体学习、娱乐、交友等需求;在寒暑假及课后,围绕“幼有所乐”推行“四点半课堂”项目,开展课业辅导、兴趣拓展等活动,打造“家门口的幸福驿站”。截至目前,开展300余场活动,惠及居民6000余人。

创新文化特色品牌,以文赋能扩大“朋友圈”
环翠区坚持社区文化品牌创建,以“一社区一品牌”为目标,不断扩大文化建设“朋友圈”,通过文化品牌赋能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在百年老街——新威附路文化街区,环翠区以“文化惠民+诚信经营”模式不断扩展“服务半径”。街区所在的竹岛街道与60余家商户组建成为“诚信联盟”,通过季度评选、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举办“指尖诚信”剪纸课堂、诚信义卖等活动100余场,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实现新威附路文化街区共建共治共享。在倡导美德健康新生活的理念下,打造“抱山泉生态文化节”,每年组织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宣传、环境保护等活动20余场,参与居民超2000人次。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120余场,发动群众将做好的元宵、粽子等赠送困难群众、一线工作人员,让群众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奉献爱心,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凝聚力。打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创建29个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组织“蓝马甲”宣讲团、“蒲公英”文艺演出队深入社区,开展公益宣讲、艺术辅导、文化演出等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600小时,惠及居民5000余人。

提升文化服务精准化,以文惠民拓宽“幸福路”
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线上平台收集居民文化需求等形式,制定个性化服务清单,围绕“项目化设计、专业化运作、社会化参与”,推动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发动社会组织力量,竹岛街道联合竹福公益中心、童心飞扬艺术交流中心等社会组织,以深挖居民共同兴趣为切入点,充分挖掘社区各类文体人才资源,集中培育了乐耆长者文艺队、海之情文艺队、“乐哈哈”诗友会等30余个社区文艺组织,围绕移风易俗、文明创建等内容,广泛开展文艺创作,创作了《烽火岁月》《信仰之光》等多部原创剧目,用新思想、新观念,唱响新时代文明之风最强音。
搭建青年文化服务平台,联合威海职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山东大学等驻威高校,实施“青春引领”计划,实现“社区+学校+社会组织”三方共建,结合青少年儿童的文化需求,开设青春课堂、青鸟俱乐部,开展传统文化、职业体验、少儿科普等主题文化活动,让文化社区建设注入青春活力。截至目前,开展活动100余次、服务群众6000余人。
发挥文化积分正向作用,竹岛街道通过“文化积分”“志愿银行”等机制,引导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社区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都能获得文化积分,群众可以通过积分兑换非遗体验课、手工体验等资源,参与居民超5000余人次;积极推行“时间银行”互助模式,志愿者服务时长可存储兑换等价服务,形成文化惠民的良好社会风尚。

下一步,环翠区将持续深化文化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阵地功能,拓展品牌活动内涵,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推动文化社区建设走深走实,以文化“软实力”筑牢基层治理“硬支撑”,让文化社区建设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