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以“四个坚持”绘就基层文化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28 16:05:00    来源:济南文明网


济南市始终坚持高位统筹与基层创新协同推进,创新提出“五大工程”理念,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以“四个坚持”为核心,扎实推进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向纵深发展,为基层文化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老年大学民族舞日常教学

坚持引领性,以先进文化锚定社区建设方向

济南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社区建设全过程。按照“一社一品牌、一社一特色”的工作标准,结合各社区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成功提炼出“大舜文化”“睦邻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主题十余个,打造社区文化品牌百余项,培育出一批彰显美德要求、展现泉城特色、群众高度认同的主题文化社区。天桥区宝华街街道康成花园社区巧借火车造型,设计‘康成号·幸福里’文化书院品牌,依托该品牌,社区整合15处功能空间,联动30余家共建单位,培育19支文艺团队,注册志愿者260余人,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服务格局。历下区舜耕街道以“大舜文化”为精神内核,打造“文耕舜承”文化书院。市中区杆石桥街道在“文华书院”母品牌下,孵化新市区“新韵书院”、自由大街“瑞福书院”等子品牌,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牌矩阵。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院品牌不仅有效提升了社区文化影响力与居民认同感。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持久吸引力。

驻济高校助力文化社区建设

坚持人民性,以优质供给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为满足市民群众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济南市大力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丰富基层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教育体系。

打造多功能服务空间。各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等既有阵地,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拓展文化教育服务功能,打造集文明实践、文化传承、便民服务、邻里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阵地。市中区泉秀社区将闲置的8个售楼处样板间改造为“fan社群”公益服务平台,围绕“健康、运动、人文”等主题,打造28个兴趣社群,每年开展活动1200余场,参与居民超5万人次。天桥区南村街道西区社区将原本功能单一的场地进行创造性重构,划分图书室、舞蹈室等10余个功能区,使服务场地利用率提升40%,构建起“一处建设、多方使用”的共享阵地。

匹配全龄段文化需求。通过网格走访、调查问卷、民意征集等方式精准掌握居民需求,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富内涵的社区课程活动体系。全市各文化书院共开设涵盖15大类,180余种课程,试点社区年均开展文化活动和课程400余场次,全市共计6万余场次,线上线下累计覆盖居民280万余人次。针对“一老一小一青一妇”重点群体,以“菜单式教学”分类推出“社区早教”“周末课堂”“宝妈课堂”“老年大学”“青年夜校”等个性化课程,确保各类群体都能找到适配的文化服务。山东书城打造“新华时光文化书院”,推出老年人大学、青年夜校、书香实践营等课程,全年开展300余场活动,构建起“全民终身学习”的文化生态闭环。

持续壮大师资力量。通过“本土挖掘+外部引入”模式,培育多元化文化人才队伍。目前,90个试点社区共挖掘“文化能人”3500余名,组建文化艺术社团128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1600余支,涵盖社区老党员、文艺爱好者、非遗传承人、高校教授、退休专家等各类人才。文化书院成为人才“转换器”,助力居民实现从“被服务者”到“服务提供者”的身份转变和价值提升。天桥区康城花园社区通过发掘本土文化骨干,培育晚晴合唱团、清墨轩书画社等19支文艺团队,联动30余家共建单位,吸纳注册讲师11人、志愿者260余人,建立“文化管家+志愿者”双轨机制。

创新打造“公园书院”模式

坚持时代性,以数字赋能提升服务精准度

紧跟时代步伐,推动文化供给方式多元化、智慧化、精准化,为基层文化服务注入创新活力。

创新模式激活力。深入挖掘本土文旅资源,推动特色文化与社区建设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化体验空间。联合市园林局依托公园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打造“舜耕书院”“历山书院”“金牛书院”等8个主题“公园书院”,广泛开展阅读推广、自然科普、文化传承等文明实践活动。市中区春元里社区以“里分”文化为纽带串联资源,打造“春聚里”“春忆里”等五大功能区,让历史记忆融入当代生活,重构社区记忆。起步区崔寨清宁书院保护利用项目即将启动,计划建设讲堂、文化体验馆、民俗博物馆等,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地标。

数字赋能提质效。积极推动省文化数字智能开放服务平台“文汇邻里”与社区自有平台深度融合,连通“省、市、区、街、社区”五级资源网络,构建“线下体验+线上共享”立体传播模式;打造广电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平台,通过有线电视端深入群众家庭;部分社区开发自有微信小程序,实现活动报名、线上学习等一站式服务,真正达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

多元投入强保障。构建“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市场化运营”多元投入机制,通过低偿服务、项目合作实现自我造血,有效撬动社会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丰富活动形式内容,保障社区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常态化发展。历下区设立“社区文化基金”,以“公益为基、低偿为辅”的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社区与企业的共赢发展。

山师马院和济南市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启动仪式

坚持开放性,以资源整合凝聚建设合力

以“合纵连横”思路整合各级各类文化资源,打破资源壁垒,凝聚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的强大合力。

“合纵”——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系统整合全市优质文化资源,建立文化书院师资库,创新推出项目、队伍、阵地“三张清单”,指导12家区县成立区级文化资源师资库,目前,全市共汇聚名家名师、专家学者、能人达人等1300余名,整合文化场所1500余个,15类200余个文化活动项目,通过开展“文化大串门”“十送十进”等活动,推动优质文化精准下沉基层、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连横”——促进各级资源联动融合。推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文化资源全面链接,市级层面充分发挥驻济高校资源优势,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国20所试点学校之一,与济南市三个区签约结对共建,推动高校“青春力量”融入文化社区建设。历下区解放路街道依托辖区丰富文化资源,联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10余家文化企业,打造“人文历山”研学基地,拓展文化服务阵地。天桥区朝阳街社区创新采用“阵地融合+云端赋能”双轨并行,将党群服务中心、“睦邻院”广场与五龙潭红色文化带串联成“邻里共享文化圈”,更以“文韵制锦多彩朝阳”直播间打破物理空间限制,让秦琼故居的厚重与网红小店的活力在云端碰撞融合,这种“15分钟文化响应圈”的构建,让开放式老旧小区重新焕发出文化向心力。

  • 公众号

文明山东公众号
返回顶部
Baidu
bv1946伟德官网